想必对于天天5G冲浪的网友们来说,“吃瓜”已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。但作为2021的网络人,英特耐雄纳尔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,我们又怎么能错过海外同样劲爆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大瓜呢?当然,本文定然不是某些神奇海螺,啊不是,梯子的推广软文,更没有对应的广告——有的只是一点点英文阅读小技巧,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心得和见解。
就让我们从一个最简单的小栗子开始吧。
诚然,吃瓜最快捷方便的地方必定是各大社交媒体——有人的地方才有瓜吃。但是远隔重洋的Ins和Twitter很显然又不是我们能大量涉足的领域。但起码,我们可以了解一下,英文的“吃瓜”应该怎么说。
“吃瓜”的英文?相信很多瓜友们首先想到的翻译恐怕都绕不开“eat”和“watermelon”。确实,“eat melon”可以表示吃瓜的意思,不过那也仅仅是字面意思。冲浪吃瓜,更贴切的意思有如下几种:onlooker,rubberneck,bystander,gawker,gaper。
“Onlooker”本意是看客,静观一件公然发生的事情而不参与其中者。虽然放在2021年,我们吃瓜的同时也构成了瓜的一部分,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群“onlookers”。而“rubberneck”出自美式俚语,一开始意思为游客,尤其是游览车上伸长了脖子四处观望的游客,也就是好奇宝宝。“Bystander”跟“onlooker”一样,是中性意义的看客。
“Gawker”和“gaper”比起上面的三个单词,更倾向于贬义。“Gawker”是指伸长脖子呆呆地观看的人,而“gaper”则是强调该看客在围观时惊愕地张大了嘴巴。这两个词都是对看客本身带有贬义色彩的指称,一般更常见于负面地评论吃瓜群众。
在Reddit上,网友们还会根据实际的语境用其他的方式表达“吃瓜群众”一词,诸如“viewer”“audience”“public”等本身没有此意,但是引申成吃瓜群众的词。而有些时候,我们也可以根据语境赋予看客“吃瓜群众”的翻译。
除了吃瓜群众,“吃瓜”本身还有许多相关的特有名词:瓜,英文用“tea”表示;吃瓜,则是“spill the tea”。一众瓜友们喜闻乐见的撕逼则是“beef”。“Beef”本身作为动词就有抱怨的意思,只不过在网络中,被引申理解为更激烈的键盘交锋——当然,此时是作为名词来用。例如,“你这是要跟我撕x吗?”——“So you wanna start a beef with me??”
“Sus”,作为“suspect”的缩写,本来是嫌疑人,引申为一个人的人品不端;现在也自然地引申为“渣”的代名词了。而伴随“sus”出现的往往还有另一个高频词“ two-time”,意为脚踏两只船。
同样,有瓜必有赞。除了各式各样表示赞赏惊叹的形容词以外,还有一种简单的用法也在网上大为流行:fire。万物皆可“fire”。当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,或者已经用了太多“incredible”“ amazing”“ excellent”之类的夸奖,那么“fire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万能的替补。切记,“fire”表示很流行/受欢迎/很棒,千万不要加上“-d”变成被动态——那就是要炒鱿鱼咯。(fired意为被开除)